2018年第5期专刊在线预出版:软件安全漏洞检测专刊(特约编辑:王林章,陈恺,王戟)
  • 分享:

软件安全漏洞检测专刊前言

王林章1, 陈恺2, 王戟3
1(南京大学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南京,210023)
2(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5)
3(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长沙,410073)

引用格式:王林章,陈恺,王戟.软件安全漏洞检测.软件学报,2018,29(5). http://www.jos.org.cn/1000-9825/5509.htm

软件安全漏洞是软件中存在的可能被利用造成损害的薄弱环节.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软件因为自身存在漏洞而遭受外界利用攻击,导致隐私泄漏、非法提权、勒索等严重不安全后果.尽早检测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并及时实现修复、加固,是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识与主要关注点.

专刊公开征文,共收到投稿28篇,其中26篇论文通过了形式审查,内容涉及软件安全漏洞检测的各个方面.特约编辑先后邀请了20多位专家参与审稿工作,每篇投稿至少邀请2位专家进行评审.稿件经初审、复审、全国软件与应用学术会议(NASAC2017)宣读和终审4个阶段,历时5个月,21篇论文通过复审在NASAC2017报告并接受质询,最终有16篇论文通过终审入选本专刊,主要包括以下主题:

一、漏洞检测与度量
本主题收录了5篇论文.《缓冲区溢出漏洞分析技术研究进展》针对软件漏洞中危害最大、分布范围较广的缓冲区溢出漏洞,进行了广泛调研,对主流的缓冲区溢出分析技术进行了分类,并讨论了缓冲区溢出分析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对研究针对缓冲区溢出的漏洞检测方法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一种利用补丁的未知漏洞发现方法》提出了一种利用补丁进行同源漏洞检测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有效减弱漏洞无关语句干扰的前提下提高相似漏洞检测的准确性;《面向漏洞生命周期的安全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一种基于吸收Markov链的漏洞生命周期模型,以CVE的漏洞数据库为输入,依据历史先验漏洞信息,构造状态转移概率矩阵,通过矩阵推导,在时间维上对安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真实、动态地呈现漏洞的时间风险;《数值稳定性相关安全漏洞隐患的自动化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数值稳定性相关安全漏洞隐患的自动化检测方法,可实现对软件中由于数值稳定性而引发的安全漏洞隐患的高效检测;《大规模代码增量式资源泄漏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增量式的静态资源泄漏检测方法,实现了对大规模代码的即时缺陷分析与报告.

二、模糊测试
本主题收录4篇论文.《可编程模糊测试技术》提出了一种可编程的模糊测试框架,基于该框架漏洞挖掘人员仅需编写模糊测试制导程序即可完成定制化模糊测试,有效提高了模糊测试器的开发效率;《基于模式生成的浏览器模糊测试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生成的浏览器模糊测试器自动构造方法,具有较好的未知漏洞发现能力;《一种面向模糊测试的GUI程序空转状态实时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函数执行迹的Bi-Gram模型来判断程序进入空转状态的时机的方法,提升了识别的准确率;《基于自适应模糊测试的IaaS层漏洞挖掘方法》实现了一种面向模糊测试的自适应监督系统--VirtualFuzz,该系统可在预测值的引导下实时调整模糊测试的方向和内容,有效、快速的实现了虚拟化漏洞的验证与挖掘.

三、安全加固和保护
本主题收录2篇论文.《基于分布式信息流控制的无障碍服务安全加固》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信息流控制的无障碍服务安全加固方法,并基于该方法构建了Tassel安全系统,可有效防止Android系统无障碍辅助性服务的滥用;《基于IPT硬件的内核模块ROP透明保护机制》构建了一套基于硬件的使用虚拟化手段来保护针对内核模块的ROP攻击的系统,该系统可在不影响虚拟机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对ROP攻击的精确检测.

四、新兴系统与应用安全
本主题收录5篇论文.《区块链的安全检测模型》提出一种根据区块链的结构来评估和检测其安全性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每个结构到达稳定状态的概率来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基于运行时验证的无人飞行系统安全威胁检测方法》提出一种基于运行时验证的无人飞行系统安全威胁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无人飞行系统的安全威胁,具有较好的运行效率;《面向Android生态中的第三方SDK安全性分析》对Android生态中第三方SDK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其中超过60%的SDK存在HTTP误用、SSL/TLS配置不正确、敏感权限滥用和信息泄露等漏洞;《基于宿主权限的移动广告漏洞攻击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宿主权限的移动广告漏洞攻击方法,该方法能够在广告主、广告平台和移动应用均可信的前提下,通过广告网络发起中间人攻击,可得到很好的攻击效果;《基于动态行为分析的网页木马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了动态分析与机器学习的网页木马检测方法,可实现对混淆网页木马的有效检测.

本专刊主要面向软件安全漏洞检测领域,突出反映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我们特别要感谢《软件学报》编委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委会和软件工程专委会对本专刊工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感谢编辑部各位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感谢评审专家严谨、细致、及时的评审工作,感谢向本专刊积极投稿的所有作者,希望本专刊有助于促进系统软件、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及相关领域人员在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王林章(1973-),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委会秘书长,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软件测试、模型驱动软件测试与验证、软件系统安全测试等,近期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曾获OOPSLA2013最佳论文奖.

陈恺(1982-),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委会委员、中国保密协会隐私保护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与系统安全,在S&P、USENIXSecurity、CCS、ICSE等发表论文70余篇,获ISSRE 2016最佳论文奖.

王戟(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形式化方法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高可信软件工程、分布与并行计算程序设计方面的研究.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发布日期:2018-01-08浏览次数: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软件学报 》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 邮编:100190
  • 电话:010-62562563
  • 电子邮箱:jos@iscas.ac.cn
  • 网址:https://www.jos.org.cn
  • 刊号:ISSN 1000-9825
  •           CN 11-2560/TP
  • 国内定价:70元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京ICP备05046678号-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010-62562563 传真:010-62562533 Email:jos@iscas.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500063号